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青铜文化,4月6日上午,天水市博物馆精心策划并开展了“铜 从何而来”主题社教活动,吸引了多名青少年热情参与。
活动开始,宣教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带领大家了解青铜器的熔铸过程,观察青铜器从一开始的“吉金”到出土后锈迹斑斑的颜色变化,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什么青铜器在出土后会呈现绿色锈迹?”“古人又是如何从矿石中提炼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宣教老师又带领大家走进天水市博物馆“吉金华光”青铜器专题陈列展厅现场参观教学,通过对文物的仔细观察,结合学习到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孩子们对青铜器外表为何呈现青绿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青铜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古代祭祀、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剩余55%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宣教老师耐心解答,并设置了两个实验。一是青少年们动手体验石器的磨制,感受磨制技术的不易;二是老师现场演示了“铁片置换硫酸铜溶液”实验,当铁片浸入硫酸铜蓝色溶液后,表面逐渐析出红棕色铜晶体,这一奇妙现象令大家惊叹不已。宣教老师也借此化学实验为大家科普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原理,从而延伸出古人是如何从矿石中提炼铜、制作青铜合金的。
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学习,孩子们认识到,相较于石器磨制的不易,青铜器的熔铸技术则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它的硬度与韧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工具、武器和礼器制作,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铜 从何而来”主题社教活动,让青少年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中深化认知,既普及了化学知识,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天水市博物馆会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持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让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智慧浸润更多公众的心灵,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 者:郭雪雅
发布于:北京市